西南地区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、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

        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,党的十八大为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目标, 强调 “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,增强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、公共服务、吸纳就 业、人口集聚功能,促进城乡共同繁荣”。 《国 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( 2014 - 2020 年) 》 进一步指 出,在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,必须准 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,按照控制数 量、提高质量、节约用地、体现特色的要求重点 发展小城镇。西南地区自然资源丰沛,民俗风情 浓郁,文化底蕴浓厚,自然景观丰富,人文景观 众多。小城镇处在 “城 尾村首” 的关键节点, 是地域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,也是西南地 区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抓手。依托小城镇特 殊的资源禀赋,推动新型小城镇建设对于促进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,加快当地精准扶贫、精准脱 贫进程,助力西南地区融入 “一带一路” 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 
一、西南地区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
( 一) 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是西南地区有效 利用多种资源的重要手段
        西南地区涵盖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重庆、西藏、广 西六省市区,总面积约 274 万平方公里,人口约 2. 5 亿人。西南地区以山地为主、地形结构十分复杂, 自然资源如江河、林木、牧草资源十分丰富,拥有大 面积高山区和草场及常年生林木和牧草,无霜期 长,是我国发展橡胶、甘蔗、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 重要地区。西南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、储量大,已 发现矿种 130 种,有色金属约占全国储量的 40% 。 同时,西南地区分布 30 多个少数民族,仅云南省就 有 23 个民族聚居。受地理位置、交通条件、发展意 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,长期以来,西南地区众多的 自然、人文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,因此,在 生态建设、经济发展、文化传承等方面还有很大发 展空间。新型特色小城镇是西南地区围绕自身丰 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,打造地域性特色产业和人文景观的重要载体,是将西南地区特色元素深入挖掘 推向全国和世界的重要举措。
 
( 二) 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是西南地区精准 脱贫的重要途径
        贫困问题是我国在 21 世纪初需要解决的重 大问题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新的目标要求: 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 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贫困县全部摘帽,解决区域 性整体贫困。2011 年,我国国家级贫困县有 635 个,到 2014 年减少到 592 个。而受贫困标准和自 身发展等因素影响,四川和云南两省的贫困县数 量分别增加了 12 个和 1 个,西南地区五省市区贫 困县数量在全国的占比较 2011 年均有增长。民 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非常关注的 重要问题,无论是数量还是辐射范围,西南地区都 是我国典型的民族聚居区。“精准扶贫、精准脱 贫”需要政府和市场、内部和外部力量多重驱动, 而目前西南民族地区脱贫的任务相当艰巨,新型 特色小城镇建设由多种力量驱动,能够充分发挥 其联系农村和城市的纽带作用,带动地方特色农 产品种养殖、民族民俗文化、特色旅游、特有资源 开发等产业的合理快速发展,推动产业与城镇化 的协调,[1]实现小城镇带动产业、凝聚人气、整合 资源的多重功能,助力民族地区快速脱贫。
 
( 三) 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是西南地区融入 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重要举措
        “一带一路”贯穿亚欧非大陆,向东连接活跃 的东亚经济圈,向西连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。西 南地区既是畅通中国经中亚、西亚或俄罗斯至欧 洲重要节点,又是连接中国至东南亚、南亚、印度 洋的重要通道。目前,“渝新欧”、“蓉新欧”跨国 经贸通道以及中巴、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极大 地提升了西南地区的战略地位。“一带一路”需 要沿线各国携手努力,互利互惠,实现区域互联互 通达到新水平,通过形成空间布局合理、城市功能 健全、基础设施完备、要素市场一体化、产业发展 一体化的高效率、高品质的多种新型城市链建成 高标准的基础设施、区域产业和区域间贸易网 络。[2]西南地区除以省会、首府为核心的中心城市外,次级区域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大量欠缺, 尚未形成系统的城镇化网络体系,“核 心———外 围”发 展模式也未形成,[3] 整体发展效果不佳。 以“通道经济”为核心,围绕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城市 一体化发展战略导向,西南地区需要大力发展新 型中小城镇,以合理改善经济发展空间结构,形成 系统化、内源性外向型经济发展体系,更好地融入 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[4]
 
二、西南地区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
(  一) 现有城镇发展规划不够科学
        由于城镇发展规划不科学、不完善,造成西南 地区集中发展少数中心城市,致使城市空间结构 失衡,城市体系建设混乱,城市中心作用难以发 挥。在大中城市“摊大饼”式规模持续扩张的影 响下,小城镇不断挤占农田,以耕地资源过度占用 和浪费为代价推进城镇化进程。同时,由于小城 镇土地利用方面的相关配套法规尚不健全,致使 地方政府垄断了小城镇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,强 化了地方政府征用土地、以地生财的动机,导致小 城镇变成当前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转换最频繁的 行政区域,使小城镇的用地规模迅速扩大,土地利 用的集约程度较低。
 
( 二) 产业布局零散,同质化现象严重
        西南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,经济欠发达,资 源型经济特征凸显,但产业布局零散混乱,造成了 空间布局的“马赛克化”,特色效益农业、商贸物 流、民俗生态旅游和新兴工业单兵作战、自成体 系,使脱贫致富见效缓慢。相邻区域由于所处环 境相似,致使彼此产业结构布局大致相同,农产品 趋同性偏高,农民收入增长缓慢,种植业效益低, 生态产业发展趋于同质化,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链, 产业规模效应难以施展,“造血”能力十分有限。 此外,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普遍偏低,产业结 构不合理,工业落后、集中度低,积聚效应不明显, 劳动力外流现象十分普遍。
 
( 三)   基础设施建设盲点较多,交通不便利
        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 擎,也是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领域,更是衡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。西南地区受山地复杂地 形等自然条件制约,基础设施十分薄弱,虽然近年 来西南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 物力、财力,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,与区域经济发 展的要求相比还很不协调。对外出境通道匮乏、 交通网络规模不足、路网结构不合理,公路等级偏 低、公路密度不高,境内公路、铁路运输自成体系, 资源难以整合,生态农业、生态旅游“碎片化”现 象严重。同时,电力设施建设滞后,农村电网改造 不足,用电安全性差,城市功能设施及公共安全应 急等基础设施仍严重不足,极大地制约了小城镇 的建设与发展。
 
( 四) 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,基层治理水平亟待提高
        西南地区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和经济欠发达等 原因,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,信息化程度较低,科 技带动力相较其他区域明显弱化,教育、就业、就 医、社会保障、文化生活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缺位, 导致招商引资难度大,高级人才吸纳乏力,公共事 业发展缓慢,小城镇建设滞后,脱贫致富任务艰巨。 当前,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, 随着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强度的 加大,西南地区生态保护发展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 创新思维,提高基层治理水平,紧扣功能定位,依托 生态文化资源优势,做好生态保护与发展这篇大文 章,优先打造特色小城镇,探索一条“高效、绿色、低 碳、可持续、包容”的新型城镇化之路。
 
三、西部地区建设新型特色小城镇的对策
( 一) 转变发展理念,全盘谋划顶层设计
        一是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深刻意 义,全面领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,根据新 的功能定位,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,组建生态保护 发展区新型城镇化协作联盟,重新审定各中小城 镇规划方案,依据地形地貌和资源优势,修改制定 差别化、有特色的发展规划,形成西南地区不同片 区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一盘棋。二是加强新型城 镇化建设地方立法工作,凡经过国家和地方政府 及其职能部门审批的中小城镇规划,应受到法律 保护,不能挤占小城镇发展建设用地指标,不能随意改变规划内容。三是各基层区县要在抓好中心 城区建设的同时,重点打造几个基础条件相对较 好、资源环境突出的片区中心小城镇、历史文化名 镇、旅游休闲小城镇,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集聚能 力的高效、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范式。
 
( 二) 集约属地资源优势,优化城镇空间布局
        一是集约区域空间优势,依据功能定位和生 态承载能力,明确区域发展方向; 严格控制中心城镇( 县城) 边界,外树形象,内挖内涵,提档升位, 形成文化磁力,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力和带动力。 二是综合考量西南地区各省、市、区的地域条件、 资源状况,经济基础和传统产业,因地制宜选择当 地一两个主导产业,培育壮大龙头企业,优化产业 布局,抓好小城镇产业集中区建设,发展专业市 场,真正形成“一镇一特色主导产业”的格局,提 升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,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, 共享公共基础设施,降低使用成本。三是引导农 村居民用地由分散向集中转变,住宅用地向城镇 地区集中,合并、整合一些处在生态脆弱区和敏感 区的小集镇,提档升级片区中心小城镇基础设施, 遴选几个区域条件好的小城镇作为试点,依托本 地资源优势做强特色小镇,发挥示范带动作用。 四是给予试点小镇政策倾斜,合理安排一定数量 的用地计划指标,加大对小镇的资金投入,健全完 善基础设施,建设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和专业市场, 为招商引资落户企业提供充足的空间保障。
 
( 三) 培育壮大生态产业,发展绿色特色小城镇
        一是各省市自治区要根据自身实际切实推进 生态工业园区软环境建设,创新园区“一站式”管 理模式,开辟生态项目审批绿色通道,优化创业创 新环境,切实减轻企业负担; 淘汰现有园区落后产 能,盘活土地存量,为绿色产业发展壮大开辟新空 间。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大招商力度,引导有实 力的企业落户发展绿色产业。有条件的小城镇要 建立“青年回乡创业园”、“扶贫创业孵化器”等, 吸纳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、带资金、带团队回 乡落户小城镇兴办实业。三是兴办由政府发起、 金融机构参与的绿色银行,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对生态产业技术、专利等无形资产进行资产评估,实 现抵押融资,破解投融资难题,加速生态资源转化 为生态资本,将生态资本转化为生态产业,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点。四是支持有创业激情的行政管理 人员和科技人员离岗带薪到小城镇领办绿色企 业,参与生态产业开发,加大对生态产品原料基地 的科技、资金投入,对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,构 筑产学研合作链,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生态原料基 地,择优培育生态龙头企业,丰富产品种类。五是 给予生态企业在税收、担保等方面政策优惠和创 业补助,让生态产业带 上“安 全帽”,系 上“保 险 带”走向市场。六是结合各省、市、区形成的多元 化旅游需求,优化硬件设施,完善配套功能,整合 资源,打通结点,构建旅游循环网络,形成集观光、 体验、休闲、度假、养生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大格局。 七是鼓励当地绿色企业参与特色旅游小镇的主题 开发和设施建设,变被动为主动,促进旅游产品提 档升位,提升小城镇整体旅游形象,以产促旅,推 动产业集群联动发展。
 
( 四) 优化软硬基础条件,创新特色小城镇治 理模式
        一是加大投资力度,打通各省、市、区区域内 旅游小镇、历史文化名镇、边贸小城镇与国道、省 道等交通主骨干网络的节点,提高辐射片区的省 道、地方公路等级,全面改造升级乡村水、网、电、 路,清除乡村“死角”。二是建设边贸小镇的汽车 站、农贸市场、批发市场、卫生院、便民服务中心、 餐饮、住宿等配套设施,做靓小镇门面,提升小镇 客运与货运的承载力。三是统筹规划,建好小镇 特色文体娱乐设施,打造一批集休闲娱乐、文化体 育活动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和文化 馆、体 育 场 ( 馆) ,吸引来客眼球,增加体验互动,丰富百姓生 活。四是通过 BOT( 建设、经营、转让) 、BOO ( 建 设、拥有、经营) 、BOOT( 建设、拥有、经营、转让) 、 ABS( 资产收益抵押) 等形式,引进社会资本对小 城镇规划范围实施整体性开发,创新政府 + 业主+ 社区( 社会) 组织 + 市民的小城镇建设管理模 式。五是建立由政府牵头、企业、私营机构和个人 参与的小城镇建设咨询委员会,举大众智慧,为小城镇建设出招献计。六是实施“文化移民工程”, 对到外地上大学毕业后自愿回到家乡服务五年的 大学生,给予免除全部学费的政策支持; 设立国家 “贫困地区创业计划”,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片区创 业兴业,为小城镇建设凝聚各类人才。七是创新 小城镇治理模式,探索聘请政治素质高、责任心强 的企业负责人挂职城镇政府有关部门,直接参与 小城镇规划制定、建设管理,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利 益共同体。
 
( 五)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,完善特色小城镇发 展环境
        一是进一步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,加 快推进西南地区一体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 设,建立一批水平高、设备完善的区域性医疗卫生 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,着力解决居民特别 是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、看病贵等问题,联系主城 大型医院,定期开展“药品下乡”、“义务会诊”等 免费医疗体验活动,为乡镇医生进修学习开辟绿 色通道,形成市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合理 分工、相互合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。二是在国 家促进信息消费政策的驱动下,采取地方政府政 府补贴一点、区县政府筹集一点、民间资本投入一 点、营运商优惠一点的办法,通过感知技术、网络 技术和 IT 技术的运用,高起点打造物流网络、信 息网络、能量网络,增添产业发展和宜居生活的智 慧磁力。三是国家、地方、社会资本齐头并举,高 标准建设好给排水、垃圾处理、环境治理等公共基 础设施,完善医院、中小学、幼儿园、文化体育等配 套设施,增强生活服务功能,为更多人群安于落户 小城镇创业兴业创造良好条件。

上一篇:雄安新区可能成为中国的“创新之都”

下一篇:我国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辨思

在线咨询 400-666-8495